古寺惊现圣旨碑

作者:巫晨

古井除了“古井”这个地名,还有“丁古集”和“古井寺”这两个地名,都是说的同一个地方。而古井老街上,确实有一座“古井寺”。

笔者于年12月18日、24日,两次造访古井寺,采访古井寺现任住持“本来”(50岁)、前任主持“熙仁”的儿子许明山(66岁)、古井寺街坊史启发(70岁)等人,对古井寺有了大致的了解。

同行的古井籍诗人杜磊(渡可),原来的祖屋就在今古井寺山门位置,古井寺扩建时,杜磊父母无偿让出房子,捐赠给古井寺。

在古井街南住户余平的家门口,笔者看到了原本是古井寺的白石门墩,保存完好,花纹精美。余平的祖父原来住在今古井寺山门位置,与杜磊家是隔壁邻居,

目前的古井寺是个四合院形式,沿古井老街为山门(天王殿),后面有个院子,院子后是大殿,二层楼,东厢房也为二层楼,通往大殿楼房后的空间,西厢是罗汉堂。大殿前的院子里供奉一尊地藏菩萨,黑色花岗岩贴面,基座上刻着《祈福求愿仪轨》:祈愿当日要净身沐浴,燃香供佛三柱香,勿需高香,注意环保。

许明山今年66岁,年生,原先在刘集供销社食品站做总账会计,后来调到市食品公司,年退休。许明山的父亲,俗名叫许维德(-),是扬州怀仁堂的孤儿,15岁时在铁牌庵出家,得名“熙仁”,师父叫“全熙”。后来熙仁到古井寺来做主持时,古井寺已经很破败,只有小庙,有个太子的小塑像,没有大菩萨。

熙仁约在25岁左右还俗,与古井本街的女子许德美结为夫妇,生有四个孩子,即许明山的姐姐(13岁得白喉病去世)、许明山本人和两个妹妹。

古井寺现任住持“本来”曾找过许明山,起因是当初自己在犹豫,去墩牛庵还是留在古井寺?有一天熙仁托梦,对他说就在古井寺,不要犹豫。后来“本来”又去高旻寺找过“文龙”(高旻寺方丈,古井人,俗名李永树),文龙让他按照梦里的提示,找找熙仁的后人,“本来”找到了许明山,许明山也建议他落在古井寺。

“本来”俗名刘恩平,是邗江杨寿人,年出生,家里还有个弟弟。孩提时候,经常生病,家里人信大仙,所以从小对宗教有感觉。17岁时到刘集东林寺烧香,看到师父们“打佛七”,衣冠庄严,遂动了出家之心。年古历9月16日,到高旻寺受五戒,11月17日到浙江嘉兴圆觉寺礼“根宗”法师,出家,字“本来”,号“又湛”,年10月,发心复建仪征古井寺。

年在古井六巷的清净庵打佛七,遇到“如海”、“如纯”两位师太及居士杜和娟(古井籍诗人杜磊母亲),谈起古井寺恢复寺院的事,过了几天过来一看,大殿原址只是一片空地。

杜居士将两间正屋及东厢房(无西厢房)让出来做殿堂(大殿完成后,这里改建为山门),临时供奉佛像,这三尊2.5米高的佛像原来供奉在“本来”杨寿俗家的。年7月在空地上起大殿,费了很大劲,建成后资金困难,“本来”想打退堂鼓,回浙江去。杜和娟居士送他到镇江,一边吃面条一边苦劝,李扣宝、马学兰等也多次相劝,李扣宝说,红军长征两万五,不比你苦啊!在众人的苦劝声中,“本来”决心留下,发展古井寺。逐步买下了周边邻居的拆迁房屋,规模渐渐扩大了。

“本来”介绍,目前,古井寺占地大约四亩,有天王殿、千佛殿、普光明殿(大殿),后面有善财阁,东厢是寮房,西厢是罗汉堂及祖师堂,除了“本来”,还有一位出家人“觉海”,是成都人,年出家的。

年8月22日下午4时许,翻建山门天王殿时,在屋后一米左右发现一块石碑,“本来”说他是个出家人,对古碑啥的没感觉,以为就是个石头,请工人们弄三轮车拖走。奇怪的是,这块石头刚上车就滑下来,一共搬了八次,都滑下来了。寺庙对面的街邻周云山(陪笔者去石虎石羊出土地点的)告诉“本来”这件奇事,拿来水冲洗了一下,赫然发现这是一块石碑的碑额,上面有“圣旨”两个大字。拿尺来量了一下,长40厘米,宽30厘米。

石碑已经被镇上派人来带走了,“本来”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

这只是个碑额,上面就两个大字,按照道理,应该还有碑身,考究的话,下面还有龟趺。笔者再三询问,说当时出土只有这碑额,没见其他东西。

圣旨碑的出现,给古井寺平添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个古寺看起来确实有名堂,尽管史料未见记载,也没有正经的碑文可以解读,但仅凭这“圣旨”二字,就可以让我们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古井寺建于什么时代?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笔者未能在江都县志、甘泉县志上找到古井寺的信息,相对靠谱的是清代晚期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有古井寺的记载:古井寺在(陈集)集东二十里,丁古集中集在焉。寺旁民间宅内井栏有铭字,漫漶不可识,仅辨“元祐三年”数字而已。相传为东坡先生书。盖宋时,苏、黄书法盛行,学者极多,或亦学苏者耳。或云寺正殿神座下尚有古井,曾有巨蟒出而为祟,因建庙镇之。古井以此相得传,未知孰是。

翻译成白话文:

古井寺在陈集东二十里,是丁古集的中集。古井寺旁边的民宅内,有一口古井,井栏上有铭文,因时间久了,风化损害严重,字迹模糊不清,只能认出“元祐三年”几个字。相传,这上面的字是苏东坡写的。我(《扬州西山小志》作者林溥)觉得,宋朝的时候,苏东坡、黄庭坚的书法非常盛行,练习、效仿他们书法的人很多,这井栏上的字,也许是学习苏东坡书法的爱好者写上去的。

另外,关于古井寺还有一个说法,说寺庙的正殿,神座的下面,原先有一口古井,里面曾有大蛇(巨蟒)出来伤人,为了镇住这个妖孽,就在古井的上面修建了寺庙。

这两种“古井”来源的说法,我(《扬州西山小志》作者林溥)也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林溥还为古井寺配了一首诗:

萧萧古寺野庵孤,无复银床转辘轳。

略约尚存元祐字,千秋旧物未销磨。

林溥在为古井寺所配的诗中,将古井栏上的“元祐三年”铭文与古井寺的年代划了等号,这是值得商榷的。笔者觉得林溥可能没有实地探访过古井寺,也没有亲眼辨识过古井铭文。年,江苏省文物专家组对古井的石井栏进行考证,辨析井栏上模糊的铭文为“元康七年二月”,这是西晋的年号,比林溥的“元祐三年”即北宋的年号还要早。笔者多次到过古井老街,那口西晋古井与古井寺并不在一处,两者相距20-30米,林溥的记载中,“古井寺旁边的民宅内,有一口古井”是对的,在古井上盖庙只是个传说,也许在寺庙下面另有一口古井?

古井寺建于何时、何人所建?有关史志没有给出答案,保守的表述应该是:该寺建成于《扬州西山小志》写成之前,也就是清中期,再往前推,缺少证据。那通出土的圣旨碑,因没有碑文,并不能给出太多的信息。

林溥《扬州西山小志》对古井寺的建寺原因,只是记载了一个传说,说寺庙的正殿,神座的下面,原先有一口古井,里面曾有大蛇(巨蟒)出来伤人,为了镇住这个妖孽,就在古井的上面修建了寺庙。对这个说法,林溥自己也不能确认。

关于古井中有巨蟒,古井民间流行着一则传说故事。

年,仪征市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出了一本《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仪征市资料本》,将流传很广的“古井的来历”民间传说收录在内。这个故事由古井乡中心村人邵德义(私塾三年)口述,文化局孙庆飞记录,记录时间是年7月,地点在邵德义家,全文如下:

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变得多疑、残忍,火烧功臣阁只留下军师刘基和大将军徐达,还是放心不下。他想:今天我做皇帝,万一我死以后,儿子、孙子当皇帝,有人跟他们争夺天下,要当皇帝怎么办?我是见过大市面,从战争中夺来的皇位,天下不服气的人多得很,那些开国功臣,都被我杀了,但我的儿子、孙子可没有如此的雄才大略,怎么办?于是,招来军师刘基商议此事。

这个刘基又叫刘伯温,是朱元璋的军师,很有名气,人称: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这天刘伯温奏道:“臣夜观天象,京都东北方向,有红云一片,恐有真龙降世,日后难免要出来争天下,为保大明江山永久,得派人前去在要害处打上井,把风水破掉。”

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话深信不疑,但这件事非得刘伯温亲自出马不可,于是,降下圣旨一道,派刘伯温到京都东北方向,查明地点,打井降龙。

刘伯温便服出门,沿途经六合、过仪征,走到甘泉县丁古集地面上,只见遍地红光,各个小山头上都冒白气,是出真龙之地,立即调来军队,在此地打井。这个井不是随便可打,要打在地龙脊椎上,才能破风水。

刘伯温按八卦、五行方向,定了七十二点,忙了七七四十九天,打到最后一口井时,井中喷出一道白光,射向天空,有一条小白龙张牙舞爪,立即风雷闪电,大雨直倒,把刘伯温惊倒在井旁。刘伯温叹道:“我保真龙灭地龙,罪孽大焉!”于是,隐居起来,当了道士。

由于刘伯温在丁古集打了这口井,从此,丁古集就改名为古井。

这个传说与林溥《扬州西山小志》记载的传说有个相同点,即古井中有龙(或巨蟒)出现。笔者的父亲巫祖才(-,江苏姜堰人,江苏省楹联学会理事,著有《联颂巾帼第一人》,河海大学出版社年出版),生前创作《井泉联话》一书,曾为此写过两副对联:

其一

传子孙,朱元璋幻想保住千秋位;

破风水,刘伯温凿井降服一条龙。

其二

古军师古集凿古井;

龙天子龙神灭龙妖。

这个传说将古井的开凿时间约定在明朝初年,显然大大委屈了古井(经考证,古井栏上的铭文为“元康七年”,西晋的年号,西元年,距今年),如果说古井寺的建寺时间是明初,那倒还说得过去,没准儿这个圣旨碑还是明太祖颁发的呢,可惜传说不能代替史料证据。

本地还有不少传说,古井地方文史研究者李国权给笔者提供过“丁古集”、“娼墩”、“跪桥”的传说,在此一并录出,以飨读者。

丁古集的传说

传说,从前庄上有一姓丁的姑娘,长得眉清目秀、腰身匀称,虽淡妆素服,却光彩照人,既聪明伶俐,有懂事能干,人们都亲切叫她丁姑。

丁姑一十六岁,嫁到西边离家很远的一户姓陈的人家,要翻三道山、过两条河,接亲的队伍在路上走了几天几夜。

丁姑的婆婆是个刁蛮严酷的恶妇,丁姑到婆家后,每天起五更、睡半夜、烧水做饭、洗衣浆裳、喂猪放羊、采桑养蚕、挖地除草、舂米磨面、纺纱织布,夜以继日地忙活,刁蛮的婆婆还不满意,丁姑天天都遭到恶婆婆打骂折磨,可怜的丁姑身心交瘁,于这一年的九月初七含恨自尽。

丁姑死后没几天,婆婆忽然看见了丁姑,原来是丁姑化作了鬼魂,向婆婆索命来了,婆婆吓得三魂掉了二魂,没两天便一命呜呼了。

这一天,两个弄船的闲汉看见岸边有个女子求渡,撑船过去一看,是个如花似玉的新媳妇,便不怀好意地说,这位小娘子,过河可以,只要你跟我俩快快活活做一回夫妻就行。女子骂道:早就听说这河边有两个恶棍,原来就是你们!恶有恶报!丁姑来伸张正义了!说完长袖一挥,小船倾覆,两恶男落水而亡。

丁姑前行,见一老伯在河滩打芦苇,便说:老伯行个方便,帮我渡河。老伯说,我的船又小又破,无遮无挡,怎么能让你这天仙般的姑娘坐呢?丁姑说,不碍事,只要能过河就行。

老伯渡她上了东岸,丁姑说,我常听人说起,河边有位老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果然如此。我是鬼神丁姑,您行善必有善报。老伯撑船回家,无数的鱼自动跳到船上,老伯回家后,把鱼分给乡亲们,大家都传颂着丁姑除恶扬善的事。

丁姑魂归故里,家乡的人们在古井街南修建了丁姑祠,供奉这位人们爱戴的鬼神,祠内供奉丁姑神像,每年九月初七是丁姑忌日,妇女们纷纷来到丁姑祠烧香,拜谒这位行善除恶的女神。古井这里有了集市后,人们就叫这里为“丁姑集”,不知从何时起,又叫“丁古集”了。

古井有丁姑祠香会。每年九月初七是丁姑的忌日,那时正好秋粮已收,古井周边村民,特别是女同胞,都要带好供品、香火,去丁姑祠烧香,跪拜这位助善除恶的女神,如果自己做错了事,也可以向丁姑诉说,以求真心改正,得到丁姑的保佑。年丁姑祠被拆,香会也终止。

娼墩的传说

古井西头通往铁牌的路边,有个又高又大的墩子,据说与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有关系。

娼墩下的西南角曾有过“地母宫”,供奉的神仙是地母,她站在一个龟不像龟、鱉不像鱉的水兽背上,这水兽叫鳌鱼,传说只要鳌一翻身,就要地震,鳌最怕地母,只有地母才能降服鳌。为了保住平安,周围百里方圆的百姓都来祈拜,所以地母宫的香火很旺盛。

在娼墩的上面,有个“异娼庙”,又叫“娼墩庵”,供奉的是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

南宋年间,名将韩世忠于建炎四年奉旨北上抗金,他从镇江渡江,兵进大仪乡境内(那时扬州除主城区,包括观音山、平山堂及以西地区都叫大仪乡,现在的大仪乡只不过是从前的一部分),驻扎在古井,那时古井周围住满韩的亲兵,他的夫人梁红玉的大营就扎在古井西头的娼墩。

韩世忠的大仪之战,砍死金兵无数,活捉金将“挞孛也”等二百余人,后又乘胜追击到高邮、淮阴,大获全胜。

南宋绍兴年间,为了纪念梁红玉这位抗金巾帼英雄,古井人在她曾经住过的娼墩,为她立庙塑像,因为梁红玉是艺伎出身,所以这个庙就叫“异娼庙”。庙内的英烈夫人梁红玉,武将打扮,身穿盔甲,红色披风、手按宝剑、昂首远望。正厅两侧,各摆四个鼓架,放置四面大鼓,这是因为梁红玉每次打仗都会率众擂鼓助威。

明清时期,扬州的妓女奉梁红玉为偶像,每年春天都会来异娼庙烧香,以求得到英烈夫人的护佑。娼墩庵年被拆,现在,地母宫、异娼庙都没有了,娼墩被写成了昌墩或仓墩。

跪桥的传说

西山之路穿过古井老街,在古井岗与娼墩交界处,有一条河叫相思河,河上曾有过一座白条石架起的桥,叫跪桥。桥长5米,宽3米,两头是白条石桥墩,中间有白条石搭起的桥梁,两边有条石做的石栏杆,桥面上铺的也是白条石,每根条石有一尺见方,桥头的石柱上刻有隶书“跪桥”二字。

为什么叫相思河?为什么叫跪桥?有一个传说。

传说西汉年间,讨伐匈奴,常年征兵,古井西边有个姓杜的人家,儿子叫杜云天,长到十八岁,接到了征兵通知,父母念念不舍,云天安慰道:戍边守疆,匹夫有责,我当奋勇杀敌,立功受奖,为祖上争光。

云天要去当兵的消息,也传到了庄西的陈家,陈家有个与杜云天相恋的姑娘,名叫陈秋水,二八一十六岁,与云天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两家早就订了亲,面对云天就要当兵,两家给一对恋人完了婚。

婚后,两人沐浴在爱河中,甜蜜无限,转眼到了云天出发的日子,两家人送他到小桥上,云天与秋水更是难舍难分,告别的时候,秋水对他说:云天哥哥,我在桥上等你回来!

从此以后,秋水姑娘每天都要到桥上,痴情盼望着云天归来。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不知过了多少年,青丝变成了白发,秋水已不能站立了,她就跪在小桥上,她的眼泪变成了河水,云天再也没有回来,秋水在桥上变成了石头人。

望断秋水,不见云天。凄美的爱情故事感动着四邻八乡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盼望夫君而跪死的忠烈女子,官府从外地购买来石料,重修了石桥。从那时起,这座桥就叫“跪桥”,桥下的河就叫“相思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38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