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释奠礼推广工作研讨会在石家庄举办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弘扬中华礼仪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文庙文物活起来。同时配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的“9.28同祭孔”工作的开展,落实敦和基金会年度工作计划。年5月25日,由河北省儒学会主办的“祭孔释奠礼推广工作研讨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李宝才处长、省非遗中心管理部孟贵成副主任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省社科院梁世和研究员、河北师大孙文阁教授、张若甲副教授,河北琴会副会长崔晓娜教授、资深媒体人刘学斤先生等省内学者,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精英博爱学校、精英未来学校等相关学校负责人,正定、沧州、承德、雄安、平山、深泽等省内文庙及相关文旅局、文保所负责同志,正定文化馆、正定弘文中学等单位老师,以及来自山东、江苏、湖南、广西等地的儒门同道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会议由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高士涛先生主持。会议内容分为:正定文庙释奠礼相关情况介绍、专家学者发言、互动交流等三部分进行。
高士涛副会长首先简单介绍了正定文庙释奠礼恢复举办十五年来从无到有、从简陋到完善的发展历程。
河北省儒学会吉恩煦副秘书长讲解了正定文庙释奠礼礼仪程序及相关情况,并现场请工作人员着献官服、执事服、乐舞生服以作演示,使与会人员比较直观的了解了释奠礼礼仪相关服装式样及规矩要求。
省文物局博物馆处李宝才处长代表省文物局张立方局长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两千多年来,他的思想以及他所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倡导和恢复祭孔释奠礼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从人类历史的发展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的多远,主要看她所创造的文化走的多远。中华民族有着年的文明史,文化一脉相承,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没有中断过,只有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显得尤为重要。相信随着对祭孔释奠礼的不断研究和推广,包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等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进一步得到传承,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发展做贡献的精神支撑。作为全省文物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文物局今后将加大对涉及儒家文化方面有关文物的保护发掘和研究,为进一步利用这些活生生实物教育群众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专家学者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说:
释奠礼源于古代的圣王祭祀。中国古代祭祀对象繁多,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三大祭礼:祭天地、祭袓先、祭圣贤。圣王制定祭祀礼节的原则是:凡是以完善的法规治理人民的就祭祀他;凡是为国事操劳,至死不懈的就祭祀他;凡是有安定国家的功劳的就祭祀他;凡是抵御重大灾祸的就祭祀他。不属于这些范围的就不能列入祭祀的典章内。将这五条原则归结为一点,即所有被祭祀的人“皆有功烈于民者也”,也就是只有为人民建立了功劳,对历史文化有卓越贡献的人。释奠礼本是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周代的官学中,就有释奠先圣先师的礼仪,作为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祭孔活动,曲阜孔庙举行释奠礼,除有皇帝亲临或御遣钦差外,例由衍圣公主祭孔子、四配,属官分祭十二哲、先贤、先儒、启圣祠、崇圣祠、寝殿、家庙等。
祭祀先圣先师的政治文化意蕴有三个方面:
第一,圣人崇拜。圣人是聪明睿智,通达天地万物,下学上达,超凡入圣,与天道合一的最高理想人格。儒家对圣人的尊崇,成为我国文化史上后来崇拜圣人的基础,后世中国人希贤希圣已经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圣人崇拜已经深入到民族文化的深处,使得普通中国老百姓对孔圣人的崇拜情感不断提升,使孔子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信仰。
第二,尊师重道。孔子一生主要是办私学,从事教育,是师儒身份。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大凡求学之道,很难遇到严格的老师。老师严格其所传之道才能受到尊重,重道才能使人敬重学业。所以君王不以对待臣子的态度对待臣子的有两种情况:当他在祭祀中作为祭尸(神的替身)时,则不以臣子相待;当他作为君主老师时,则不以臣子相待。根据大学礼制,给天子授课,授课的臣下无需北面而居臣位,这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的缘故。祭孔,从周敬王四十二年(年)鲁哀公立庙,岁时奉祀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二年(年)奉旨将孔庙祭祀规格升为大祀,皇帝行三跪九拜礼,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第三,尊孔重儒。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中国上古以来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集圣与师于一体,在在世时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他的思想光辉,超越时空,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决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也对人类精神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第四,神道设教。历代帝王祭孔主要是神道设教。“神道设教”出于《周易?观卦》:“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祭祀是教化之本。后世帝王们大都懂得“孔子之教,非帝王之政不能及远;帝王之政,非孔子之教不能善俗。教之不能远,无损于道;政之不能善俗,必危其国。”魏晋以后的历代帝王,建立王朝以后大都先确立儒家的主体地位,以儒为主,治国理政。
总之,释奠礼有着丰富的政治、文化蕴涵,在礼乐复兴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重视礼乐外在形式的复兴,更要重视礼乐价值基础和内在精神的阐发。当今中国文化全面复兴,礼乐复兴已经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很多时候让人们感到一些礼乐活动有形式而无内容或者形式大于内容,这样必然影响到礼乐活动的实际效果,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礼乐复兴。多年前张岂之先生就指出过清明节陕西黄陵黄帝祭祀礼仪“形祭”大于“心祭”,甚至“形祭”代替了一切,缺少在祭祀中令人感动的“心祭”。其结果,自然也对祭祀礼仪的实际效果产生了一定影响(张岂之:《心祭重于形祭》,公祭轩辕帝网)。“心祭”其实就是要我们参加祭祀活动要虔诚。《礼记?祭统》曰:“外则尽物,内则尽志,此祭之心也。”外观则要求祭品极其丰盛,内心则极其虔诚、尽其心志,这才算是祭祀的用心。
清华大学唐文明教授说:
历史上对孔庙有一个分类,除了少数的国庙与家庙,大多数孔庙属于学庙。以“庙学合一”之规制而言,州县皆有学府,则亦皆有孔庙。释奠礼以及释菜礼作为祭孔仪式,是孔庙中最重要的活动。可以说,释奠礼首先表达的是人们对于至圣孔子及历代圣贤的敬仰之情,但并不止于此。正如刚才梁世和先生所言,与圣贤亲近,实际上也是与超越者交流的一种方式,因此,释奠礼的意义不仅在于与圣贤沟通,也在于与神圣者的沟通。
过去孔庙的教化功能主要在祭祀孔子与修习经典。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儒门衰落,孔庙变成文物,两种主要的教化功能都丢失了。年代以来,在中国的社会领域,各种信仰都在不断恢复,儒门信仰也不例外。其中孔庙教化功能的恢复自然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我自己曾在年参加过正定孔庙的释奠礼,现场的体验非常独特。整个过程庄重、严肃,让参与者充分感受到自己与圣贤的亲近。高士涛先生所带领的团队有情怀、有信仰,发心纯正,又有专业的人士参与,这是正定释奠礼之所以能够做得好的主要原因。当然,其中的艰辛我也多有耳闻,令人感慨!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以河北儒学会为依托,正定孔庙的释奠礼已经被推广到河北省内的其他一些地方了,而现在正在考虑如何推广到河北以外的一些地方。祝愿儒门信仰在中国社会中日益发扬光大!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梁世和研究员说:
《说文解字》讲:“礼,履也,所以事神而致福也。”这就是说,“礼”本义是指人所当践履的祭礼,以礼敬神,祭神求福。所以,释奠礼不应成为仅是供人观看的表演,而是一种严肃的祭祀活动,是儒家神圣性的重要体现,其本质是天人沟通,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知天命”。这其中,敬畏是人沟通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有限的“人”藉着与无限的“天”合一而被提升和净化,因而礼仪的本质和终向是神圣化。“神圣”和“敬畏”是祭祀礼仪的关键词,我们在释奠礼的推广活动务必时刻牢记这一点。
河北师范大学孙文阁教授说:
孔子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遗产,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河北儒学会每年举办的正定文庙释奠礼,不仅是祭祀至圣孔子和先贤先儒,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敬仰和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代表孔子儒学的敬仰和继承。自年以来,我多次参加正定文庙释奠礼,在我的老师和诸位同道的带领下走进正定文庙,祭祀孔子先贤,着祭服、行古礼,既是外在的仪式表达,也是内在的文化继承。仪式感、神圣感都很强,每次献礼我都感受非常深刻!近几年,我在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其中着重对儒学及释奠礼等礼仪方面进行介绍,也算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继承传播吧。我们今天举办释奠礼推广工作研讨会,说到底也是对孔子儒学的继承和传播,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传播。希望在各位的积极努力下,各地文庙都能恢复祭孔释奠礼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活动。
孔子世家谱常态化续修工作协会副会长孔祥东先生说:
虽然没有参加过正定文庙的祭孔活动,但是在网上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