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千年变迁八特村有位老人费时25年写

<

在和村镇南八特村

有一位85岁老人

他行动不便,靠拐杖走路

即使这样

老人没有选择闲度晚年

而是有一分热放一分光

用25年时间潜心编撰家乡村史

他就是张宪云,经过笔耕不辍、不懈努力,先后印刷成书《八特姓氏谱》《八特人物志》《八特村史片断》《邯郸峰峰八特张姓家谱》《峰峰民俗·八特卷》。目前,他正在编写《八特通史》,所写村史约万字。

“1

为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八特村,蔺相如赐名,曾是荀子出生地,李牧故里,两千年未改其名,有着千余年的辉煌。

“60岁那年,我从跃峰水泥厂退休回到村里,想发挥余热,但做点啥好呢?后来和村里老人商议,村里姓氏多年没人整理,于是决定编一本《八特姓氏谱》。”张宪云说。

张宪云曾任南八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公社党委副书记等。从年到年,张宪云和村里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们一起开始整理村史。四年间,他们起早贪黑、走街串巷、登门上户,先后约见上千人次,普查出55个姓、个世系,并自费整理成册。同时,他将姓氏编成顺口溜,并将家史、家训、家风、家业情况一起做调查,从而衍生出了一系列民俗文化工程。

随后,张宪云和志愿者们又花费八年时间编撰了《峰峰民俗·八特卷》。他们在区文化馆的指导下,使该村的民间祭祀、传统故事、民居建筑、刻石铭文、风俗人情、姓氏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料得到抢救性整理,最后成书20万字。

张宪云说:“我编撰《峰峰民俗·八特卷》付出的精力最多。八年来,除了刮大风、下大雨,我一天也不敢耽搁,不是搜集资料,就是整理资料。不是在写村史,就是在写村史的路上,我的农家小院,成了人来人往的工作室。我要为八特村后人留下精神财富。”

“2

我是个备“料”工

撩开历史的面纱,八特村还曾是官道,往来人流日夜不息。八特,还曾是荀子出生地,李牧故里,蔺相如赐名,两千年未改其名。商贸繁荣,古文化、古建筑遗址保留至今。遗憾的是,人们只是口头传记,很少有形成文字,规范记载。张宪云和他的志愿者们补上了这一课,他们把一颗颗珍珠用红线串了起来。张宪云多次谦虚地说:“八特村历史丰厚,如果把搜集整理撰写村史的工程比作是筹建一座农家庄园,我只是一个备料的农民工。”

张宪云和志愿者们将历史文化、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搜集整理,对一些标志性工程设立专门章节。当看到他编写的上百万文字时,深感他的不易。如《八特人物志》一书涉及人物人,其中古代人物人,民国和现代人物25人,当代人物人,重点人物介绍人。

涉及人物年代久远,如何寻找资料呢?张宪云说,为了查找这些古代人物,他先后翻阅《武安志》《峰峰矿区志》《彰德府志》《涉县志》《磁县志》《磁山志》《临漳志》《峰峰志》以及八特村在历史上有过区域关系的县区镇村志。这么多村志,上下千年,去寻找一个八特村籍的人物,无疑如大海捞针,但他乐此不疲。张宪云与古书为伴,长年累月,枯书孤灯,每查到一个八特村籍人物,便喜形于色,连忙摘抄。

张宪云说:“乡愁,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依归。不管再过多少年,即使这些遗迹不存在了,有了村史,后人也能知道这片故土曾有过的辉煌,给子孙们留下无尽的文化宝藏。”

“3

编村史难在找资料

编村史,有哪些我们不了解的难处呢?张宪云说:“编村史难在搜集资料,想得到一点资料,都要下功夫用心寻找。”

他举了一个例子,许多家史、村史资料已经失传,但在石碑上还能找到一些资料,这些石碑在墙上、地头、庙里、坟边、路边。于是,他挤出时间去抄碑文,带上水壶、笔记本,一个字一个字把碑上内容抄下来。那些碑,有的年代久远、字迹模糊,他用水冲洗;石碑高大的,他站在凳子看;字迹模糊的,他戴上老花镜一遍遍辨认。漫天野地,孤独的他与古人对话、与前人交流,每有所得高兴不已。只要能找到石碑,张宪云都要一字不漏地抄写下来。我市作家、文史专家李春社对此评价说:“这是邯郸市史学界的一个奇迹。”

每一篇文稿,张宪云总是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整理修改,不断充实完善,最后成文定稿。例如,他在写“苏家三饭和苏家摆盘”章节时,为了搞清楚“苏家三饭”的由来,先后于年、年与苏家人约见写初稿,并征求苏家人意见,一直到年和苏家人进一步商议,才予以定稿,前后用时达八年之久,最终将“苏家三饭”的名称、材料、厨艺、顺序一一确定下来。由于对史料精益求精,著作印刷成书后备受社会好评。

后来,“苏家三饭”还上了中央电视台,成为峰峰矿区地方名吃品牌,张宪云和志愿者们功不可没。

“4

成功不忘来时路

张宪云家的经济条件并不算好,个人编撰村史不仅费时、费力,有时还需要自掏腰包垫钱,但他从没停下脚步。

张宪云编书受到众多村民支持,为他提供资料和帮助的人达人,他都一一记录在册。同时,南八特村、北八特村的村委会、党支部为他写书提供方便条件,多次组织座谈会评书审稿并筹措资金印刷成书,他都感恩于心。

当问起张宪云,“写村史按理说是村里的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人员、筹措资金等,你一个人怎能承担得了?”张宪云回答:“我在这个村一辈子,又当了那么多年干部,比别人更有条件来写。不图啥,花点钱把那些好的家训、家风、家史、村史、历史名人遗址保留下来,值得!只希望一本村史在年轻人心里播下珍爱乡土的种子。”

村志是承载乡愁乡恋

构筑精神家园的新阵地

也是村落的灵魂和人们心灵的故乡

正是有了如张宪云这样

默默耕耘的人

八特村才会更加美好迷人

原标题:《记录千年变迁!八特村有位老人费时25年写村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498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