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景城历史上的那点事

景城村位置图

景城,现隶属河北省沧县崔尔庄镇,汉为景城侯国邑,隋置景城县,宋废县为镇,明初城废成荒芜之地。后姜氏、齐氏、李氏在这里安家了,再后来其他姓氏也陆续入住村中,纪氏来的比较早,分南派和北派两支。知名人士纪晓岚先祖即是其中的北派人氏之一。过去老人一辈辈,和年轻人说起村史,总是笑谈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姜齐李后续纪。纪氏迁此后,沿用景城老名字为村名。

西汉时的景城侯国

景城村曾是中国历史上比较重要的北方重镇。然而,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今天的景城已和华北大平原上普通的村庄无异,很难看出昔日它曾有过的辉煌和荣光。有谁能想到,景城二字曾经为侯国名、郡名、县名,时间长达六百多年之久。

让我们回放一下景城的历史慢镜头:

1、景城侯国:西汉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封河间献王刘德子刘雍置,属勃海郡,东汉废。

2、成平县、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年),置成平县于今河北泊头市齐桥镇大付村附近。属幽州渤海郡。晋属河间郡。北魏延昌二年(公元年),徙成平县治于景城故城,改隶章武郡,郡治在景城,后迁治平舒县(今大城县)隋开皇三年(公元年)罢章武郡,成平隶瀛州。

唐代的景城县

3、景城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成平县置,属瀛州。治所在今河北沧县景城村。大业初属河间郡。唐属瀛州。北宋熙宁六年()废为镇,省入乐寿县(今献县)。存续年。

4、景城郡:因为境内有景城县之故,唐天宝元年(公元年)沧州改为景城郡,郡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县旧州)。乾元元年(年)复改为沧州。北宋又改景城郡,后废。

北宋时期的景城镇

5、景城南镇:金灭北宋后,在此置镇,属交河县。《方舆纪要》卷13交河县:景城南镇在“县东北六十里。即故景城县地,金置镇于此”。

自公元前68年的景平侯国到北宋熙宁六年()废县为镇,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景城做过侯邑、短暂的郡治、近年的县治,沧海桑田,阴差阳错,最后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

别小看现在景城已浓缩为一个村庄,但历史上许多很有名气大人物都和它密切相关。

第一位是刘雍,景城是西汉时代河间国献王刘德的儿子刘雍的封地。刘德本是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他一生好学,搜罗天下博学之士。其中,最著名的是任用当时著名的经学大师毛亨、毛苌兄弟整理了儒学经典《诗经》。直到今天,《诗经》还被人们称为《毛诗》。后来,因为受到汉武帝的猜忌,刘德忧郁而死。刘德的封地就在离此不远的乐寿(现在献县河城街)。

烨画像

第二位是刘烨(约-约),字光伯,隋经学家,河间景城人。文帝开皇年间曾参与撰隋史及天文律历,官至太学博士,著《春秋攻昧》、《五经正名》、《春秋述义》、《尚书述义》、《毛诗述义》、《论语述义》等书。刘烨自小聪敏,能左手画方,右手画圆,口诵,目数,耳听,五事同举。周武帝平齐,由刺史宇文亢引荐为户曹从事。后刺史李绘署为礼曹从事,以干练而知名.后奉敕与王劭同修国史,又参加修定天文律历,兼与内史省考定群宫。自言《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皆能讲授,史子文集,皆涌于心。在朝名士十余人保其所言无谬,于是拜殿内将军。因伪造《连山易》、《鲁史记》等书,被人告发,除名,归家以讲学著书为务。后与诸儒修订《五礼》,授旅骑尉。隋炀帝即位,经牛弘推荐,参加修定律令。后经杨达荐举,射策高策授太学博士。他学通南北经学,精博今文、古文经典,崇信《伪古文尚书礼传》和《伪古文考经孔传》。对先儒章句,多有非议。指陈杜预《左传集解》失误之处,达一百五十余条。刘炫能荡弃家法,不拘旧说,提出《春秋》规过论,对后世影响很大,实开自由说经的先声。

第三位是唐朝王晙(年-年),沧州景城人,唐朝名将。王晙明经出身,授清苑县尉,后任殿中侍御史、渭南县令,在任桂州都督时,兴修水利,开垦屯田,深得百姓爱戴。后来,王晙历任鸿胪少卿、朔方军副大总管、安北大都护、太仆少卿、陇右群牧使。开元二年(年),王晙率二千兵马袭破入侵的吐蕃军,因功加为银青光禄大夫,进封并州大都督府长史,赐爵清源县男。开元四年(年),王晙平定突厥降户叛乱,升任左散骑常侍、朔方行军大总管,加封御史大夫。九年(年),王晙镇压胡人康待宾叛乱,进爵清源县公,但不久因胡人再叛,被贬为梓州刺史。后起复为太子詹事,封中山郡公。此后,王晙历任吏部尚书兼太原尹、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朔方军节度大使、蕲州刺史、户部尚书。开元二十年(年),王晙去世,追赠尚书左丞相,谥号忠烈。唐大历十四年(年),唐代宗评定前代功臣,王晙与李孝恭、尉迟敬德等十四位凌烟阁功臣同列第二等二十四人之内。北宋宣和五年(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王晙。

第四位是北宋时期的周莹(—),历官南院使、知枢密院事、天雄军都部署兼知军府事、天平军节度、定州知州、澶州知州,在宋辽对峙时期为边境稳定做出了贡献。

第五位是隋末割据一方,自称皇帝的刘武周(?—公元年)。唐代名将尉迟恭,也就是老百姓贴的门神中的一个,曾是他的部下。也出生在景城。他善骑射。其父刘匡时迁居马邑(今山西朔县)。刘武周最初是太仆杨义臣部下。因在进攻高丽的战争中有公,补建节校尉,后为马邑鹰扬府校尉。隋末天下大乱,他在突厥的支持下自称皇帝,建元天兴。被李世民战败后,投奔突厥。后企图脱离突厥,被突厥杀害。

今沧州植物园中的冯道铜像

第六位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不倒翁”、“长乐老”冯道(年-年),字可道,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人,五代时期宰相。冯道早年曾效力于燕王刘守光,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先后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间还向辽太宗称臣,始终担任将相、三公、三师之位。后周显德元年(年)四月,冯道病逝,追封瀛王,谥号文懿。后世史学家出于忠君观念,对他非常不齿,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之尤”。但他在事亲济民、提携贤良,在五代时期却有“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他善于讽谏皇帝。比如“谷贵饿农,谷贱伤农”这句话就是出自他对皇帝的劝谏。长兴三年(),在冯道的倡议下,由田敏等在国子监校订《九经》,并组织印刷,到后周完成。世称“五代监本”,成为官方大规模印书的开端。所以,冯道是中国古代官方印书的创始人。

纪晓岚画像纪晓岚文化园位于沧县崔尔庄北村村南的纪晓岚墓地

最后一位,就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一代文宗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县崔尔庄)人。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作品颇多,以总纂《四库全书》名闻天下,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任官50余年,年轻时才华横溢、血气方刚,晚年的内心世界却日益封闭。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嘉庆十年(公元)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纪昀祖籍为应天府上元县,传其家为纪家边。明永乐二年(年),奉命“迁大姓实畿辅”(乾隆《献县志》),迁来献县,入安民里四甲籍,卜居献县城东九十里之景城镇。到纪昀,北迁已十四世。在景城村的南边就是纪晓岚家的祖坟,纪晓岚的墓地在距此3公里以外的崔尔庄镇北村。

在景城村从南面往北走,陆续散落着几个城墙的遗迹。被当地的人们叫做“疙瘩”。其中一个在村子的东边,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在村子的北边据说是当年刘武周做皇帝时的金銮殿的遗址。今天,只剩了一个不到3米的土丘,四周散落着残砖剩瓦。再往北的一个土丘,据说是刘武周的点将台。上面已经被茂密的枣树林所覆盖了。曾经作为郡治、县治几百年之久的景城,已退去往昔的光华,再难找寻旧日的繁华与喧嚣,如今浓缩成村庄般的小巧,往事越千年,景城村的遗迹在无声地诉说着它辉煌的过去,仿佛留给今天的人们的一个神秘的微笑,让人神往、迷茫、沉思,留下无限的遐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3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