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馆讲述乡村好故事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m.39.net/pf/a_4709994.html

「本文来源:聊城日报」

■本报记者苑莘本报通讯员杨浩   立冬已过,田野里钻出浅绿色的小麦嫩苗,莘县广大农民闲暇之余有了新去处:该县个行政村建设了处乡村记忆博物馆(村史馆),实现行政村全覆盖。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村史馆,留住了乡愁,找回了黄土地上的记忆,为人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乡村好故事,助力勤劳质朴的莘县人民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昂首前行。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11月5日,记者来到了大王寨镇观上村。观上村的村史馆建在一处普通的农家小院里,整洁干净的地面上摆放着石磨、石碾,院墙上贴着村里的老照片,房间里陈列着锄头、铡刀等老物件。正房的一角有口半截的油缸,看似不起眼,却是馆里最有故事的展品。村史馆建好后,村党支部书记张思明多次站在缸前,为孩子们讲述油缸的故事:“年,罪大恶极的日本兵来到了村里,砸坏了我们一家人指望生活的油缸,我奶奶气不过,瞪了他们一眼,差点被他们用铡刀砍死……”   14岁的张广正听了油缸的故事后,专门写了篇笔记:“……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非常幸运。去年我家脱贫了,这都是党的恩情。”张广正的母亲吕瑞粉靠着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提供的贴息贷款建了两座大棚,“一年能挣十几万元”。   徐庄镇纸坊村将抗战老兵孙战领的旧居打造为村史馆,将老兵的革命故事与村庄的历史渊源进行融合展示。大王寨镇杨庄村的村史馆紧靠冀南区党委旧址,收集整理了村民参军入伍的资料,丰富了红色景点内涵。莘县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指导村庄因地制宜挖掘红色资源,把村史馆建成了党史学习教育的“村头课堂”。   讲好奋斗故事凝聚前行力量   “上世纪90年代,老支书杨保重带着我们种冬枣,打响了我们村的名号。当时人们说燕店有三宝:香瓜、烧鸽和冬枣。”燕店镇五屯村党支部书记周太锋手拿图片和资料对身边的党员说,“这几年,村民通过种大棚致富了,咱们要继续琢磨新的增收路。”   五屯村的村史馆收藏了很多图文资料。杨保重和技术人员的合影、鸡蛋大小的冬枣照片、各级报刊的报道等,详细记载了五屯村人在致富路上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着大家大步奔向幸福的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莘县在推进村史馆建设中,以村庄历史沿革、村落文化、民俗风情、乡贤名人、生产生活等内容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和展示村庄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大王寨镇富裕集村的村史馆收藏有老木匠梁怀增的全套家什,各种规格的锛凿斧锯有40多件。“过去的木匠活主要靠这些工具和手艺,木料也都是些杂木,做张桌子得忙活好几天。现在,用现代化设备一天就能造成百上千件。”“新木匠”梁俊峰是村子里的众多老板之一。   木材加工产业发达的富裕集村,过去是个“沙窝子”,土地也多是盐碱地,和“富裕”二字扯不上一丝一毫关系。但这几十年,富裕集村经历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盐碱地改造、扶持民营经济……真正成了“富裕村”,二层楼房在村里比比皆是。   讲好本土故事留住村庄记忆   11月6日,徐庄镇纸坊村党支部书记尉关彦刚打开村史馆的门,村民后脚就跟了进来。大家一边走,一边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其中的展品:“这是套在牛脖子上的,现在孩子都没见过牛犁地。”“这个是纺车,我以前见老人用过。”   种田用的牛轭、扒耙、耧车,织布用的梭子、纺车、织机,做木匠活用的锛凿斧锯,改革开放后开始普及的二八自行车、缝纫机……过去几十年,莘县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老物件退出了历史舞台。为留住村庄记忆,莘县坚持实事求是,在保存好农耕文化记忆的基础上,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大张家镇孙庄村以山东琴书北路“邓派”创始人——邓九如的故居为基础建设了村史馆,二胡、戏曲艺人定期在这里进行文艺表演,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观城镇西马沟村的村史馆设置了电影文化展厅,收集各个历史时期的电影放映设备和老胶片,重现了昔日村里放电影的场景。   莘县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挖掘和整理村庄文化资源,利用好闲置资源,用最少的投入撬动产生最大的社会效果。如今,无论是突出历史印记、红色故事、非遗传承,还是民俗风情、农耕文化,抑或是乡贤议事、乡贤名人、村落文化,“一村一品”的莘县村史馆将留住乡村记忆,把好村风、好民风、好家风、好传统传承下去。   “村史馆既是我们县党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也是我们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莘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敏表示,铭记历史方可不负未来。今后一个时期,莘县将持续做好村史馆建设工作,讲好乡村故事,激励全县人民奔赴新征程,取得新作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498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