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的故事儿时殿堂级的路边小吃

题外话:名字是个人符号之一,某种程度上只是为了区分你我他,所有的名字符号中经常听到的就是张三,朗朗上口且老少皆宜,如同你身边的若干人,简单平凡的生活多少留下了些许岁月浸泡后的痕迹......

张三已经多年没吃过这东西了,最后一次什么时候吃的也印象不大深了,只是残存在儿时的记忆里,那时候是马路边的若干张小板凳围着一长条桌子,食客花上1、2毛钱就能享用,小贩从盖着白布的篮子里拿出块圆形的灰色饼状物,摊开手掌以手掌为底直接徒手切成小块,再用捣蒜的家伙事捣2瓣蒜浇点醋倒在个小碗里,从装着少许水的罐头瓶里递给你根竹子做的2齿的叉子,能看懂的想必都不年轻了,在那个没有一次性餐具,没有一次性手套的年代,谈及卫生只能是矫情,当年吃着这物件的各色群众也都茁壮成长,张三在超市偶见,当年只消花1、2毛钱就能享用的物件如今已然是3块5,张三买了块,回家后很虔诚的按照记忆中的工序不打折扣的操作完毕,却再吃不出儿时的味道...

扒糕,一种用荞麦面做的流传于京冀地区的吃食,大小状如烧饼,蒸熟后切块辅以蒜汁,香醋,香油蘸食,也可冰镇后食之,也可拌以黄瓜,凉粉,也可炒之,按照现在的说法,这物件属于绿色食品,具健胃、消积、止汗等功效,但一直未能普及,多流传在京冀地区民间,且一直呈作坊式生产现状,这物件很难过江,长江之隔不仅从地域上更是将诸多的生活饮食等隔江划分,长江以南地区多不生吃大蒜,扒糕浇的大蒜汁让长江以南地区群众让而却步,且从卖相上看,扒糕的模样的确不够讨喜。当然很多长江以南地区的吃食也未必流行于北方,南北方各有千秋,各有所长,尊重彼此的生活饮食习惯,避免口舌之争,其他地区来京冀可以尝尝,扒糕何时而生已经无从考证,时至今日,扒糕产地兴于石家庄周边,名气比较大的当属石家庄下辖的深泽县高庙扒糕为上品,高庙又以高丑子的“丑子”扒糕最有名气,当然保定定州,石家庄下辖的晋州,行唐,无极也有扒糕,制作工序大同小异,吃法上略有不同,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尝尝,尤其是南来的北往的没吃过的,路过石家庄不妨停下来尝尝。

另:《本草纲目》中言“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今人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是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首选的食品之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615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